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教育部关于批准有关高等学校试办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的通知

时间:2024-07-05 18:45:02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8114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教育部关于批准有关高等学校试办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的通知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批准有关高等学校试办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的通知


教高〔2003〕7号


  当前,以信息产业发展水平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软件产业作为信息产业的核心和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2000年6月,国务院发布《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发〔2000〕18号),明确提出到2010年使我国软件产业研究开发和生产能力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并要求教育部门根据市场需求进一步扩大软件人才培养规模。为此,教育部和原国家计委于2001年12月在35所大学启动了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工作。2002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制定的《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国办发〔2002〕47号)。该《纲要》明确提出要改善软件人才结构,大规模培养软件初级编程人员,满足软件工业化生产的需要。为了落实这两个文件精神,教育部决定选择部分高等学校采取多项扶持政策,支持试办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以尽快满足国家软件产业发展对高素质软件职业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并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培养模式的改革。经统一部署,有关高校申报,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推荐和专家评审,现决定批准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35所高等学校首批试办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为做好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目标是:经过三至五年努力,建设成校均规模在4000人以上、能够培养大量就业能力强的高质量实用型软件技术人才的基地;学院要拥有一支教学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拥有培养高素质实用型技术人才需要的、完备的、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实训基地和其他办学条件;经过改革,形成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及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和产学研合作办学的运行机制与保障机制。

  二、建设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重点应在办学体制和培养模式上积极推进改革。在办学体制上要实行开放式办学,吸收国内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特别要加强与国家和地方软件园的联系与合作,同时争取国际国内若干软件企业、公司的支持,共建实训实习基地和技术开发研究室等,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合作培养人才以增强办学活力。在培养模式上要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就有足够时间参加实际的软件开发工作,突出以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特点。学校教育要与软件行业的资格认证相结合。以职业技术需要为依据,构建新的培养计划,并使师资、教材、实训基地等建设与之相适应,使达到培养规格的毕业生既能得到毕业证书,又能得到一个或多个软件领域的职业资格证书。鼓励试办学校面向社会大力开展软件职业技术人员培训。提倡和支持各试办学校根据自身特点,立足所在地区、按照行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创造性开展工作,出特色、上水平。

  三、国家支持试办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单位根据社会需要开展招生制度和收费制度的改革。试办学校主要从全国高考和各省级统一组织的考试中,招收应届高中和中职毕业生。另外,还可通过由省级招生部门组织的高职班单独入学考试,招收少量有一定相关实践经验和较好理论基础的在职人员。录取办法按有关招生规定执行。允许试办学校举办与软件技术相关的第二专业学历教育。凡国民教育系列毕业的专科和本科毕业生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考试入学。录取名单报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备案。第二专业学制可为一年半,毕业后发高等职业教育专科毕业证书。学费标准由各试办学校参照计算机类高职学生的培养成本自行确定,报当地有关物价部门审批后执行。同时,各试点学校应制订保证经济困难学生就读机会的配套措施,通过建立贫困学生奖贷学金制度等,支持成绩优异的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四、国家支持试办学校积极开展学制和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学制应以二年制为主。鼓励试办学校积极探索灵活的学习方式,推行更加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支持学校按照国际软件产业的发展趋势和要求自主制定专业课教学计划。思想理论教育应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要求开设“两课”相关课程,总学时不少于110个。试办学校软件类专业及相关专业经省级教育主管部门评审推荐后可分批列为“部级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试点”,由国家和所在省(区、市)支持其进行重点建设。

  五、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实行优进劣汰。教育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对试办学校定期进行检查评估。评估工作根据建设目标和各试办学校申报的改革和建设方案,采取学校自查、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家评议的办法进行。通过检查评估,实现建设目标者,继续予以扶持,并正式命名为“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改革和建设成果不理想的取消扶持政策;鼓励各省(区、市)结合本地区软件产业和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设立省级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两年后,经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推荐并通过教育部组织的评估,达到国家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建设要求的学校,也可以获得命名。

  六、建设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是我国软件产业人才培养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次重大改革尝试,旨在为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推动力。各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单位要抓住机遇,加快建设步伐。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对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工作要加强指导,并在经费投入和发展政策上给予扶持,使之尽快成为办学特色鲜明、教育质量高,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实用型软件职业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首批试办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的高等学校名单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北京联合大学

  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华北工学院

  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大连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

  辽宁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

  长春工业大学

  长春工程学院

  哈尔滨华夏计算机职业技术学院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上海托普信息技术职业学院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宁波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工业大学

  杭州电子工业学院

  安徽电子信息技术职业技术学院

  福州大学

  江西先锋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青岛大学

  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郑州大学

  武汉软件职业学院

  湖南科技职业学院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华南师范大学

  重庆正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成都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

  四川托普信息技术职业学院

  西北工业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西北大学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关于颁发《城市建设节约能源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关于颁发《城市建设节约能源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

1987年1月10日,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

现将《城市建设节约能源管理实施细则》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城市建设节约能源管理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国务院《节约能源管理暂行条例》,促进城市建设各行业企事业单位和用户单位合理利用能源,降低能源消耗,不断提高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特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城市建设节约能源管理实施细则》(简称细则)适用于城市公用事业、市政工程、园林绿化和环境卫生行业及使用城建部门供应燃气、热力、自来水等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
第三条 本细则所称能源是指煤炭、焦炭、电力、煤气、天燃气、液化石油气、沼气、蒸汽、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沥清等以及载能工质(热水、自来水等)。
本细则所称节约能源是指通过技术进步、合理利用、科学管理等途径,以最小的能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第二章 节能管理体系
第四条 城市建设节能管理工作由建设部城建管理局负责。贯彻国家有关节能的方针、政策、法规等,指导和管理城市建设行业节能工作。
第五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各城市主管部门的主管厅(委、局)及重点耗能单位,应当有一位负责人主管节能工作,并指定主管的处室负责或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
城建部门的节能管理机构主要负责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节能的方针、政策、法规和标准,制定本行业节能技术改造规划及有关规定,指导和管理节能工作,完成节能工作任务。
各地城建节能管理部门,应会同当地计划、经济、统计等部门,加强对城建重点耗能企业的管理,并向省市主管部门报送有关材料。
第六条 城建企业年综合用能折合标准煤5000吨以上(含5000吨)的企业称为城建重点耗能企业,这些企业应当由一位经理(厂长)或总工程师主管节能工作,并建立相应的能源管理科室和三级节能网。年耗标准煤5000吨以下的企业,由省市主管部门参照上述规定,并结合当地情况,作出规定。
企业能源管理机构,主要负责贯彻执行国家和部门节能的方针、政策、法规、标准及有关规定,提出本企业的节能技术措施,并协调整实施,完善节能科学管理,使单位能耗达到或保持先进水平,完成节能工作任务。
第七条 城建节能管理工作要实行责任制,建立健全能源管理、技术改造、能源计量、奖励办法等规章制度。节能管理机构应配备有专业知识、有业务能力,热心节能工作的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

第三章 节能管理基础工作
第八条 各地城建节能管理部门应当根据统计部门的规定做好能源统计工作。企业应当建立健全能源消耗原始记录和统计台帐。定期向主管部门、统计部门报送有关能源统计报表。重点耗能企业的能源统计报表应每半年逐级汇总上报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城建局一份。
第九条 加强城建行业能源的计量管理工作。企业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和有关规定,逐步完善能源计量管理。能源计量器具综合配备率要达到95%,能源计量检测率要达到98%以上,能源计量器具抽检合格率不低于95%,并搞好计量定级升级工作。
第十条 对重点耗能企业,要进行能量平衡工作,分析能源消耗情况,指导企业节能管理工作,实行综合能耗考核和单项考核制度,并将能耗定额分解到车间(队)班组,建立责任制。
城建企业能耗考核的指标为:
煤气企业(含天然气、液化气):电 度/千立方米、蒸汽
吨/千立方米、标准煤 吨/千立方米、重油 吨/千立方米。
综合能耗:标准煤 吨/千立方米、标准煤 吨/万元产值。
热力企业:蒸汽(热水)标准煤 吨/百万千卡、电 度/百万千卡。
综合能耗:标准煤 吨/万元产值。
自来水企业:电 度/千吨米。
综合能耗:电 度/千吨、电 度/万元产值。
公共交通企业(含地铁、出租汽车):电 度/百公里、单、铰接车汽、柴油 升/百公里。
轮渡汽、柴油 升/千马力小时。
综合能耗:油 升/万人百公里、电 度/万人百公里、油
升/万元产值、电 度/万元产值。
第十一条 主管能源的经理(厂长)或总工程师和节能管理人员必须定期接受培训,系统地学习能源管理基本知识,提高业务素质。建设部负责分期分批组织参加国家举办的重点耗能企业主管能源干部的培训工作。
第十二条 采用报刊、杂志及举办节约用水、节约用气展览等形式,宣传城市建设节能工作,交流信息。

第四章 城市建设能源供应与管理
第十三条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城市建设能源消耗定额国家标准及有关规定,建立科学用能管理体系。省、市主管部门对重点耗能企业的综合能耗定额和单项定额进行考核,逐步降低单位能耗。
第十四条 各地城建节能管理部门根据国家规定的能耗定额和企业当年生产发展计划,核定计划供能指标,向当地能源供应部门提出计划。
第十五条 地方能源供应部门应根据地方城建部门提出的用能计划,核定供能指标,纳入供应计划,按国家规定价格供应能源。城市公共交通企业用油、用电应按平价供应。
第十六条 要逐步改变城市生活用能燃料结构,大力发展城市煤气。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城市煤气发展规划。各地城建管理部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地煤气发展规划,纳入国家和地方建设计划,逐步提高城市煤气普及率。
要合理利用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积极回收工矿企业燃气供城市民用。凡在城市附近建设的焦化厂,都应尽可能向城市提供燃气。
第十七条 三北地区居民和公共建筑采暖要利用多种热源,发展城市集中供热。要积极利用工业余热和地热资源,凡城市附近新建的热电厂都应向城市供热。凡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都必须实行连片供热,不准再建分散锅炉房。对现有分散供热的低效锅炉,要逐步淘汰。
第十八条 城市居民用煤气、热力、自来水都应当装表,计量收费,取消包费制和无偿转供。
对工业用煤气、热力、自来水要装表计量,按定额供应,超定额用量实行累进加价收费的办法。

第五章 推进技术进步
第十九条 城建部门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都要采用节能先进技术、工艺和设备,其能耗应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指标。设计单位要严格把关。组织项目审查时,应征求节能管理部门的意见。城市建设管理部门在制定或修改本行业的设计规范、准则和规定时,必须有节能的具体要求。
第二十条 大力推进城市建设各行业的技术进步,提高能源转换和利用效率。
新建煤气厂不得采用红旗3号、70型小焦炉和水平炉等国家规定的淘汰沪型。现有小型焦炉在大修时应改为复热式焦炉或逐步大型化,提高装备水平。煤气输配管网的压力级制和布局要经济合理,降低漏失率。大力发展高效、节能型燃烧器具。
供热管网逐步推广直埋式和管中管等节能技术,减少管网热能损失。
大城市公共交通要发展大容量快速轨道交通,提高运力,节约社会用能。现有电车逐步改造为可控硅装置。
用于供水、排水等的水泵、电机要相互匹配,推广应用节能型机泵设备。
推广阳离子乳化沥青的利用技术,废旧道路沥青再生利用。城市垃圾处理要回收废旧物资,搞好余热利用。
第二十一条 城建行业不能使用国家公布的淘汰机电产品和高耗能设备。现有的淘汰机电产品和高耗能设备,要限期更新、改造,并禁止转移他用。
城建企业生产的产品应符合国家规定的能耗标准,不合格的产品禁止生产、使用。
第二十二条 城建行业引进技术、设备,能耗应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高耗、落后的技术、设备不得引进。
第二十三条 建设部组织部属、地方城建行业科研、教育、设计单位,开发研究城市建设节能先进技术和应用设备,推广节能科技成果,开发节能技术市场,为各城市提供服务。
第二十四条 地方城建节能管理部门,应根据行业节能技术政策,编制城市建设节能改造中长期计划和年度计划,列入国家和地方节能技术改造计划。限额以上的项目,应报建设部审批。
根据国家节能技术政策,要有计划地建设一批技术先进、经济合理、易于推广的节能示范项目。
第二十五条 城市节能基建和技术改造项目社会效益大,企业自身经济效益小,国家和地方应视情况给予节能拨改贷或贷款补助,并免还本金或减免利息。
第二十六条 节能技术改造所需资金,采取多种渠道解决。企业提取的折旧基金的20%应用于节能措施。
第二十七条 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必须由具有设计资格的单位承担设计。工程项目要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计划任务和扩初设计。工程建设实行承包责任制。

第六章 奖 惩
第二十八条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每隔一定时间组织一次城建行业节能先进单位评选活动。对在节能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
第二十九条 根据国家鼓励人民群众参加节能活动的政策,对节约能源提出合理化建议的,由受益单位根据建议采纳后的经济效益,按国家有关规定,对建议者予以奖励。
第三十条 城建企业凡符合国家节能条例规定和本办法要求的,经有关部门批准,可按国家节约能源奖励的有关规定,提取节约能源奖金。
节能奖金主要用于企业直接节能者和节能管理人员。
城市节约用水奖励按照《城市节约用水奖励暂行办法》规定执行。节约沥青奖励办法另定。
第三十一条 企业由于管理不善,违反节能条例有关规定,能源消耗超过定额指标的,不能提取节约能源奖金。并应限期达到考核标准。
企业负责节能管理的领导和管理人员由于责任心不强,工作疏忽造成能源严重浪费的,对责任人和单位予以罚款。罚款额度由各地规定。
第三十二条 对使用城市燃气、热力、自来水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违反本细则和节能有关规定,超过定额用能,造成能源浪费的,应由城建节能管理部门予以罚款,罚款额度由各地规定。
地方城建部门所收罚款,主要用于城建行业节能措施。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三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城建管理部门可根据本细则结合当地情况制定具体规定。
第三十四条 本细则由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负责解释。
第三十五条 本细则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福建省粮食流通管理办法

福建省人民政府


省政府令第123号




  《福建省粮食流通管理办法》已经2013年6月7日省人民政府第5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3年8月1日起施行。



  省 长 苏树林

  二○一三年六月十日



  福建省粮食流通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护粮食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规范粮食流通秩序,确保粮食有效供给,保障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粮食收购、销售、储存、运输、加工等经营活动,以及相关的监督管理活动,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粮食流通管理工作的领导,落实粮食工作行政首长负责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粮食流通的行业管理和指导,管理地方粮食储备,实施粮食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保障粮食供应,维护市场秩序。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财政、农业、工商、统计、价格、质量技术监督、卫生等行政管理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与粮食流通有关的工作。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明确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或者主管部门行政执法、监督检查、统计调查的职责和机构,配备人员,并将其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五条 粮食行业组织应当加强行业自律和服务,维护粮食流通秩序。

  第二章 粮食经营

  第六条 从事粮食收购活动的经营者,应当具备以下条件,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资格审核,取得粮食收购许可证,并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

  (一)企业法人单位自有资金50万元以上,其他经济组织自有资金30万元以上,个体工商户自有资金3万元以上;

  (二)企业法人单位的仓容量300吨以上,其他经济组织的仓容量150吨以上,个体工商户的仓容量30吨以上;

  (三)具备与粮食收购规模相适应的粮食质量检验人员和检测仪器设备。不具备检测条件的,应当委托粮食质量检测机构进行检测;

  (四)企业法人与其他经济组织应当配备专职粮食保管人员,个体工商户应当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粮食保管人员。

  第七条 粮食收购许可证有效期为3年。期满后需要延续的,应当依法向原发证机关申请办理。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涂改、倒卖、转让、出租、出借粮食收购许可证。

  第八条 从事粮食收购活动的经营者,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在粮食收购场所明示粮食收购许可证和营业执照或者其副本;

  (二)向售粮者出具粮食收购凭证,粮食收购凭证应当载明所收购粮食的品种、等级、价格、数量和金额;

  (三)告知售粮者或者在收购场所公示粮食的品种、质量标准和收购价格;

  (四)执行国家粮食质量标准,按质论价,不得损害粮食生产者利益;

  (五)使用经法定计量检验机构检验合格的计量器具;

  (六)及时向售粮者支付售粮款;

  (七)依法报告粮食收购数量等有关情况。

  第九条 从事粮食储存活动的经营者,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仓储设施符合粮食储存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以及消防安全的要求;

  (二)不得将粮食与可能对粮食产生污染的有害物质混存;

  (三)不得使用国家禁止使用的化学药剂或者超量使用化学药剂;

  (四)不同收获年度的粮食不得混存;

  (五)霉变及病虫害超过标准规定的粮食应当单独存放,并按照有关规定销售或者进行销毁处理;

  (六)按照国家规定做好储存粮食所需化学药剂的安全保管和使用工作。

  第十条 从事粮食销售活动的经营者,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所销售的粮食符合质量、卫生标准;

  (二)不得短斤少两、掺杂使假、以次充好;

  (三)不得囤积居奇、垄断或者操纵粮食价格;

  (四)销售人员具有防虫、防鼠、防变质、防污染等食品卫生知识和感官鉴别粮食质量的一般能力;

  (五)销售中的成品粮的包装和标识符合国家食品包装、标签标准和有关规定;

  (六)明码标价。

  第十一条 从事食用粮食加工活动的经营者,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具有保证粮食质量和卫生必备的加工条件;

  (二)不得使用不符合质量、卫生标准的原粮或者副产品进行加工;

  (三)不得违反规定使用添加剂;

  (四)不得使用不符合质量、卫生标准的包装材料;

  (五)包装物上的标识符合国家规定,并载明粮食品种、等级、厂名厂址、出厂日期和联系方式等事项;

  (六)产品质量经自行检验或者委托检验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第十二条 所有粮食经营者以及饲料、工业用粮企业,应当建立粮食经营台账,并依法报送粮食经营基本数据和有关情况。

  粮食经营者保留粮食经营台账的期限不得少于3年。

  第十三条 粮食经营者应当按照以下要求履行不低于最低库存量的义务:

  (一)从事粮食收购活动的经营者最低库存量标准为上年度月均收购量的30%;

  (二)从事粮食加工活动的经营者最低库存量标准为上年度月均加工量的30%;

  (三)从事原粮批发活动的经营者最低库存量标准为上年度月均销售量的30%,从事成品粮批发活动的经营者最低库存量标准为上年度月均销售量的25%;

  (四)从事粮食零售活动的经营者最低库存量标准为上年度月均销售量的15%。

  第十四条 粮食经营者应当按照以下要求履行不高于最高库存量的义务:

  (一)从事粮食收购活动的经营者最高库存量标准为上年度月均收购量的50%;

  (二)从事粮食加工活动的经营者,原料最高库存量标准为上年度月均加工量的100%,成品粮最高库存量标准为上年度月均加工量的20%;

  (三)从事原粮批发活动的经营者最高库存量标准为上年度月均销售量的50%,从事成品粮批发活动的经营者最高库存量标准为上年度月均销售量的30%;

  (四)从事粮食零售活动的经营者最高库存量标准为上年度月均销售量的30%。

  第十五条 本办法第十三条和第十四条规定的粮食最低、最高库存量的具体实施时间由省人民政府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根据粮食市场形势提出,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

  第十六条 粮食经营者承担的中央和地方储备、临时存储、储备订单粮食收购等政策性粮食业务,不纳入最低、最高库存量标准的核定范围;以进口方式采购原料的粮食加工企业,在整体满负荷生产的前提下,原料库存数量不受最高库存量的限定。

  粮食经营者同时从事粮食收购、加工、批发、零售两种以上业务的,最低库存量标准按其高值执行,最高库存量标准按其低值执行。

  经营时间不足1年的粮食经营者,按照已有经营业绩的月平均量计算相关标准。

  第十七条 实行粮食质量安全检验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粮食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粮食收购和储存企业应当按照国家粮食质量标准对入库的粮食进行检验;在粮食销售出库时,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质量检验,出具质量检验报告。

  第三章 宏观调控

  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实行分级负责的粮食储备制度,设区市、县(市、区)储备粮的规模由省人民政府核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应当按照本级人民政府确定的储备粮规模负责将储备粮所需费用及贷款利息纳入当年财政预算和粮食风险基金使用范围。

  地方储备粮管理办法由省人民政府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十九条 政策性粮食的采购和销售、储备粮的轮换应当通过国家规定的方式公开进行。

  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粮食风险基金制度,并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粮食风险基金管理办法由省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会同粮食等部门制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二十一条 为保障市场供应、保护粮食生产者利益,必要时可由省人民政府决定对稻谷实行最低收购价格。

  经省人民政府决定实行稻谷最低收购价格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委托具有粮食收购资格的粮食经营者,按照最低收购价收购粮食,经营者按照有关规定享有相应权益。

  当粮食价格显著上涨或者有可能显著上涨时,省人民政府可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的规定,采取价格干预措施。

  第二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粮食应急体系,制定粮食应急预案,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在粮食市场供求异常波动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启动粮食应急预案。

  第二十三条 粮食应急预案启动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要求履行职责,粮食经营者应当按照要求承担粮食应急任务。

  启动粮食应急预案相关费用,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规定予以保障。

  第二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规划布局的要求,加大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在资金、用地等政策方面予以扶持,并落实国家有关税收优惠政策。

  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需要确立一定数量的骨干粮店(含骨干超市)和骨干粮食加工企业,作为粮食安全应急供应和加工网络,在资金、用地等政策方面予以扶持,并落实国家有关税收优惠政策。

  骨干粮店和骨干粮食加工企业认定和管理办法,由省人民政府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二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在资金、用地等政策方面扶持各类粮食经营主体以多种形式与粮食主产区建立稳定的产销协作关系;扶持粮食主产区企业到本地区建设粮食加工、仓储设施,设立销售窗口;扶持本地区粮食经营企业到产区建立粮食生产基地、加工基地和收购基地,并落实国家有关税收优惠政策。

  具体的扶持措施,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制定。

  第四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对以下事项进行监督检查:

  (一)粮食收购、储存、运输活动;

  (二)政策性粮食的收购、储存、运输、销售活动;

  (三)国家粮食流通统计制度执行情况;

  (四)粮食收购、储存、运输、入库以及原粮出库销售中的质量安全。

  第二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财政、农业、工商、统计、价格、质量技术监督、卫生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对粮食流通活动进行监督检查。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应当建立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协调机制,定期交流通报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的有关情况。

  第二十九条 粮食流通监督检查人员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不得妨碍被检查对象的正常经营活动。

  被检查对象对粮食流通监督检查人员依法履行职责,应当予以配合,不得拒绝、阻挠或者干涉。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有关法律、法规已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以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在粮食收购场所明示粮食收购许可证的;

  (二)伪造、涂改、倒卖、转让、出租、出借粮食收购许可证的;

  (三)未向售粮者出具粮食收购凭证或者出具的粮食收购凭证未载明所收购粮食的品种、等级、价格、数量、金额的;

  (四)将不同收获年度的粮食混存的。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按照有关规定单独存放、销售或者销毁霉变、病虫害超过标准规定的粮食的;

  (二)未按照国家规定保管或者使用储存粮食所需的化学药剂的。

  第三十三条 粮食流通管理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照法定条件或者程序颁发粮食收购许可证的;

  (二)非法干预粮食经营者正常经营活动的;

  (三)违反规定管理或者使用粮食风险基金的;

  (四)违法实施行政处罚或者监督检查的;

  (五)其他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行为。

  第三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不按照粮食应急预案的要求履行粮食应急职责的,由其上一级人民政府或者主管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所称粮食,是指稻谷、小麦、玉米、杂粮及其成品粮。

  粮食经营者,是指从事粮食收购、销售、储存、运输、加工等经营活动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体工商户。

  第三十六条 大豆、油料和食用植物油的收购、销售、储存、运输、加工等经营活动,适用本办法除第六条、第七条以外的规定。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自2013年8月1日起施行。